美麗的黃賢妹(楊謹華 飾)曾遭土匪擄去,後來雖平安歸來,卻沒人相信她的清白。秀才吳湯興(溫昇豪 飾)不顧流言依約娶了她,信任與愛令她銘感在心。為了抗日,吳湯興投筆從戎,組成了客家義民軍。當他率領客家男丁為保家衛國而奮戰時,他的妻子黃賢妹則與全村女眷共同染衣耕作,作為他的強力後盾。
吳湯興起初屢戰屢捷,後來卻在新竹阻擋日軍失利,並陷苦戰於苗栗。由於兵力懸殊,加上武器糧餉所限,他最後僅能以游擊戰術,拖延日軍南下的速度。而原先並肩抵抗的清官眼見大勢已去,紛紛逃回中國,使他處境更如雪上加霜…。盛夏時分、荷香蟬鳴,黃賢妹於苗栗溪畔漂布時,竟意外遇見了牽馬路過的日本軍醫森鷗外…,原來日軍已兵臨家園,情勢嚴重顯然超過了預期…。
撐了一陣子才寫, 一方面是懶惰一方面是在思考這部電影裡頭帶出的概念.
先說純影評的部份. 如同當日散場後座談會時, 一位德國來台的留學生所說, 這的確是一部讓人動容的電影, 但是容我稍作解釋, 一部讓人動容的電影不一定會是一部「好電影」.
我看電影習慣去從各個面向來思考, 「1895」這部片在編劇跟導演上是沒又太多問題的, 裡頭有些不足的地方是大家都看得出來也知道原因的, 例如吳湯興抗日之堅何來, 主線的吳湯興與黃賢妹之情貞並沒有帶到最後, 以及結尾的八卦山之役可以說是草草帶過. 導演在座談會時也說了, 這部戲他並不是要拍出偉大的史詩, 而是要拍出台灣客家人的堅毅與真性情, 也當然結尾的八卦山之役也因為經費與片長問題只能用這種方式處理.
飾演主角吳湯興的溫昇豪的確是飾演的非常好, 在情感與內心掙扎上確切的演出那個年代上, 對於愛情的內鍊以及對於國家民族的熱情; 女主角楊謹華堪稱中規中矩, 適得其份; 但我想特別提到的是飾演陳滿妹的李佳穎以及徐樂眉飾演的姜紹祖之母, 這兩位演員一老一少, 雖然戲份都不多, 在演出上卻是毫不遜色, 不論是姜少祖臨出發前祭天時的橋段, 或是夜半回家時陳滿妹淒苦中帶著堅毅的表情, 都讓我非常的欣賞.
而兩位日籍演員, 雖說大多數對飾演親王御醫森鷗外的貴島功一朗有比較多介紹, 但我更欣賞飾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日比野玲, 他不但是在對於戰爭與人命的掙扎上有極為深入的演出, 也在身染重病徘徊病褟間時的幻覺中表現的維妙維肖, 或許對這樣的演技派老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 但是整部電影的角度來看就十分突出了.
導演在畫面運作上雖然不能稱為大師之作, 但也極為優秀, 適度的利用角度拍出濃厚的客家感以及天寬地闊的視覺刺激. 從上空俯拍的天水堂姜家大院, 客家婦女河邊浣紗的和諧畫面等等, 都有非常不錯的水準. 而配樂上也配合的相當不錯, 可惜的是曲目的變化性與豐富性稍嫌不足.
而我個人被這部片所引帶的思考是, 當吳湯興說出其父拋妻棄子回到中國時的那個橋段. 「父親畢竟不是屬於這塊土地的人,會選擇遠走回去,可是我們並不是,生於斯土,為保衛家園而戰,台灣就是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家。」我在思考的是, 原作者這樣的思考放在任何角度都會是對的, 為什麼放在現在的台灣就會是一件錯的事情呢? 當我看到PTT上甚或某些blog對這樣的概念大肆批判, 甚至還說出「這是福佬沙文主義作祟」的批評時, 我心裡相當的難過與迷惑: 假如我自己並不是一個客家人, 都能為了這樣的電影這樣的概念感動, 都能為了這些曾經保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而動容時, 為什麼總是有些也身在台灣, 不管是否認同自己是台灣人, 卻不能理解對於保衛自己土地的英雄所應自然存在的敬佩呢? 我實在不懂為什麼台灣人總是在該好好談政治的時候不願意認真的放下歧見談政治, 而在不該談政治的時候永遠舉著政治不正確的大蠹四處攻伐.
最後我想引一段, 姜紹祖在獄中服毒自盡時在牆上寫下的「自輓」
邊戍孤軍自一枝,
九迴腸斷事可知;
男兒應為國家計,
豈敢偷生降敵夷。
奴顏事敵者汗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