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上的陌生人(Stranger on a Train)

  「我們身在火車上,脫離平常的生活,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畢竟此時此刻,我們只是自己口中所說的那些人而已。」

  珍妮.迪斯基的兩段旅程,第一段是未經刻意安排、不預設目的的火車直線之旅,從德國漢堡搭乘貨輪到達美國佛羅里達州,搭上「日落號特快車」穿越幅員遼闊的美國。第二段則是在刻意設定單人乘火車周遊美國的目標下,從倫敦搭乘飛機出發之前,先由網路預訂好一個月期的美國國鐵周遊券,抵達紐約後,開始一連串命名浪漫的列車旅程:「湖岸號特快車」、「帝國創始者」、「海岸星光列車」、「加州和風」、「西南大酋長」、「日落號特快車」,最後接上「新月號列車」回到環形旅程的原點紐約市。

  這趟孤獨與菸相伴、環繞美國的火車之旅,由於早已透過電影和電視對這片壯麗的景致略有了解,所以對異常熟悉的美國大地算是沉思以對。然而,旅程中孤寂心境的反思,讓身為異鄉客的她,毅然追求菸癮的解放、忠於坦率自我的自由,品嚐心底那股意欲擺脫身份框架、和任何事物都無所牽扯的渴望。徹徹底底作為一個旁觀者,用陌生人的姿態思索自己與自己的陌生和親近。

人如果能在既定的生活範圍之外, 偶爾跨進一點他人的世界, 的確是一件有趣且能開闊心胸的好事: 因為依照我的性格, 若非別人的推薦我幾乎不可能去買這本書, 更不可能把這本書看完.

對我來說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並不在於他是得獎作品(別懷疑, 真的有人只挑得獎的書來看), 也不是因為作者對煙的抗辯和描述, 當然更不是因為這類旅行文學創造的的風景嚮往(事實上作者根本沒啥說到風景), 而是這是少有的一本”超自我主義”的描述.

任何人都是自我的, 任何文章小說幾乎也都是自我本位: 以自我的生活經驗, 價值觀, 想像, 甚至是慾望投射而產生的文字序列, 但是這本書不同的是, 大多數人會壓抑自己的過度自我而去盡量迎合社會賦予的大我, 而作者珍妮.迪斯基卻是完全的自我, 他不隱去自己對煙和尼古丁的需求, 也不去配合社會要求他必須做到一位英國仕女應有的禮儀應對. 而是純粹從自己角色出發去描述和面對問題, 所以他有層出不窮讓人覺得複雜而怪異的狀況, 他有煙癮, 他認真考慮陌生人帶有性暗示的邀約, 他打從心裡懼怕朋友的囚禁, 他打從心裡亟欲逃離一個雰圍卻總是跳進另外一個雰圍.

事實上, 這就是我們天天都在做的事, 而我們不會承認, 也不會意識到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而單就欣賞一個文字創作者的角度來評斷, 珍妮.迪斯基具有鉅細靡遺描述各種狀況的能力, 與江國香織那種為每件事情下注解不同, 也和吉本芭芭娜的刻意凸顯細節不同, 似乎是一種生活態度似的, 對任何事過度敏感到變成一種神經質, 也由於這樣的特性, 讓封閉空間的火車旅行成為發酵的橡木筒, 把他生命中的體驗一次濃郁的發酵出來而成為這樣的作品.

作為一部旅行文學, 這本書並不會讓我嚮往火車長途旅行, 反而讓我嚮往和自己的旅行.

吉屋出租(Rent)

【吉屋出租】可說是才華洋溢的戲劇新銳Jonathan Larson一人完成的–身兼詞曲編劇–經典奇作;參考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人」,故事圍繞著紐約東村一棟公寓裡一群掙扎於困窘生活的年輕男女藝術家們,面臨失去住所、愛滋威脅、創作困境、毒癮以及愛情規則之間的拉扯,精采呈現出當代紐約客中這一特定的藝術族群面向;在這些看似悲淒的遭遇之後, Larson真正的意圖是讚揚生命的絢爛。1996年1月25日,已患動脈瘤的Larson在正式上演前的最後一次彩排完後不幸去世,享年35歲;這齣帶有些許自傳色彩、融合流行、搖滾、節奏藍調、舞曲、福音等多樂種、跨越性別與種族的搖滾音樂劇作在百老匯掀起數十年罕見的旋風,不僅囊括該年所有戲劇獎項的最佳音樂劇,觀眾回流率也創新高。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Moments so dear.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measure a year?

這部享譽百老匯, 在全球獲獎無數的音樂劇, 帶給我的不只是一個世界級的歌舞表演, 更是一種全新的觀劇體驗.

和我一般慣看的國內舞台劇不同的是, 這整部戲並沒有很複雜的場景或是很炫的光影效果, 連布景都是用不同的區域和燈光就直接劃分出每個舞台, 簡單的陳設後頭帶著的是豐富的音樂性和強烈的舞蹈與肢體動作.

雖然是以原音重現配上位置很糟糕的中文字幕, 讓坐的非常後面的我看得很吃力, 大約經過10分鐘左右就完全放棄看字幕, 改由專心聽, 到完全無法理解時才瞄一下字幕, 這讓我整個欣賞過程平順許多.

這樣的一部戲佐以愛滋, 同性戀, 街友遊民等等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元素, 把生命的燦爛與美好, 友情的堅定與濃郁, 愛情的犧牲與奉獻毫不突兀的參雜在一起, 成為一部讓人把「看戲」當成絕大享受的舞台. 中場前的”Season of Love”合唱帶給我的震撼感完全刷新了我觀賞表演藝術的經驗, 慣聽原聲帶的我第一次發覺原聲帶完全無法表達現場的感動.

雖然莫文蔚的表現說不上優異但也中規中矩, 整體戲劇的水準相當高, 無怪乎會造成這麼大的轟動.

How about love? Measure in love

池袋西口公園(IKEBUKURO WEST GATE PARK)


日本評論譽為「現代感覺的妙手」。
日本讀者封為文學界的「斐勇俊」。
《池袋西口公園》最大的魅力,是作者以寬容、溫暖的文筆描寫這批年輕人。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健康、幸福的……大家都有過不可告人的悲慘經歷、精神創傷……故事一方面保持著青年黑暗小說的架構,另一方面獲得社會、人情小說的味道。對一代日本年輕人來說,「IWGP」無疑成為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的青春插畫。--新井一二三

池袋寧靜的夏日夜晚,西口公園裡隱隱有不安的氣氛在空氣中騷動。

  高工畢業後在家當米蟲的真島誠因為絞殺魔事件成為公園裡的金田一。他為了找出絞殺魔同時解開好友理香的死謎,以及受託尋找同學猴子愛慕的黑幫公主,而化身多種角色出入黑白兩道「辦案」。最後他逐漸解開各個謎題,更將變調的公園回復成原有的和平,讓紅藍兩幫派握手言和,過程驚險萬分終於智取謀成。G少年、紅天使、援交妹、自閉少年……所有在世俗社會迷失座標的青少年,都在這座公園烙印下青春顏色,並發現自己的價值。

  石田衣良具實呈現出經濟高度發展又遭逢泡沫化的日本,那些邊緣青少年的世界──頹廢、墮落、濫交、嗑藥、追求極限刺激,狂飆在犯罪界線卻是最不虛偽的一群 。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感官推理小說!

與其如這本書一般的書評所說的「關懷弱勢」, 不如說是把一個應該隱藏在社會底部的世界給照亮出來.

我一次把四集給看完了, 當然也花上了不少的時間. 看完後我並不同意這是一種「推理小說」, 他和本格派的日式推理小說家如江戶川亂步, 或是新穎派的赤川次郎的作品都有個巨大的分水嶺: 推理元素.

池袋西口公園並非把線索用章節鋪陳然後給讀者一個推理的緩衝空間, 再揭曉答案這種單純的推理小說, 而是描述主角真島誠的「辦案」過程, 雖然每一段故事都帶有很足夠的懸疑性, 也充斥著藥物濫用, 性愛, 色情, 暴力等往往被視為是黑暗面的描述, 但是作者用很溫柔的筆觸去描述這些人, 再用很模糊的形象去描述這故事的中心: 西口公園, 最後在用很銳利明確的筆觸去刻畫出各種生活在周邊的人: 猴子, GK, 獨腳女歌手, 御宅族等等, 當然還有主角那心中還燒著年輕之火的母親.

而面對每個故事角色的心靈創傷, 作者石田依良並非用常用的自我探詢到自我療癒的老套寫法, 而是反過來讓每個人學習和自己的創傷共處, 學習接受和寬恕–只是寬恕的對象是自己而非別人. 而那看似堅強而不在乎, 關懷周邊而具有俠盜精神的主角自然而然成為中心, 包容每個缺陷和不安.

或許我們的世界正好就是缺乏了這種人去包容, 也缺乏了這樣的作者去把一切攤開, 才讓這部小說成為年輕人熱愛的一部小說.

畢竟, 我們都需要被寬恕, 被救贖, 被在乎.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經由別人的推薦, 我把這本書列入我的購書單中, 也讀完了很久, 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麼去寫這本書的書評.

這個故事有相當的沈重程度, 如果把人性污點(The Human Stain)看成是用第三者角度來描述人性的邪惡與無奈, 那麼這本書就是用加害者的角度來描寫一個關於階級與背叛, 自私與逃避的過程. 不同的是, 作者讓一切回到仍可彌補的道路上, 給人一個洗刷人性的污點的機會, 縱使污點只能用原諒來抹除. 加害者之於被害者, 阿米爾之於萊斯法利, 哈山之於柯爾曼. 而我生在台灣這個包容種族的環境中, 若非透過這些閱讀, 的確很難感受這種「集團式的歇斯底里」.

其實這也正好就是我一貫的論點: 「人是不可能生而平等的」, 但是這個故事卻給我另外一層的意義, 那就是: 「人可以在不平等之外尋求一種救贖」.

主角阿米爾正好反映了一種正常人逃避責任與傷害的自然反應, 縱使第一次的背叛僅是12歲的孩子所能做出的最合理選擇, 但是這完整的悲劇不正來自於阿米爾父親的畏俗, 和當時阿富汗社會的種族欺壓. 而相反的哈山卻正代表著信賴, 寬恕, 和知足. 這正是能夠把阿米爾拉回到自己道路上的最強大力量.

無論如何, 這本書能帶給讀者的震撼不亞於The Human Stain, 但是更多了溫暖的熱力和柔和的陽光. 閱讀完關於阿米爾自我就贖的過程, 彷彿自己也接受了一場救贖.

我愛上流(Fun with Dick & Jean)


本片根據79年同名賣座喜劇改編,故事主角迪克和珍是一對生活在一個總是充滿比較的社區,面對鄰居總是過著開名車穿名牌的生活,他們心理一直不是滋味,立下宏願要擠進上流社會。狄克努力工作多年,終於獲得老闆賞識,一路狂升為集團副總。不過就在他上任新職的第二天,老闆竟然掏空公司落跑,迪克不但多年的股票積蓄變壁紙,還要替公司背黑鍋。 正所謂老闆笑嘻嘻,員工苦哈哈!衰事接二連三,迪克找不到能養家活口的好工作,老婆珍只得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郊區豪宅、高級轎車和他們注重身分地位的朋友們成了過眼雲煙。正當夫婦倆狗急跳牆決定挺而走險,迪克想到了一個絕佳的主意:要是他老闆偷的心安,那他也可以一樣。他運用新學到的技巧,和珍執行了一次令人捧腹的復仇計畫,給無往不利的大生意人上了一課。

走進電影院的同時就知道這絕對不會是一部能帶來什麼偉大啟發或是有著多凝重內涵的電影, 但是它卻切正我需要的: 娛樂.

當然有著Jim Carrey(金凱瑞)和Tea Leoni(蒂雅李歐妮)兩人幾乎就是好笑的保證了, 雖然實話說我對Jim Carrey那種「扭曲表情」式的笑點已經有點麻木了, 但是他在Bruce Almighty(王牌天神)和The Majestic(忘了我是誰)中的演出卻是一直讓我印象深刻的: 前者在喜劇中刻畫人生, 後者在人生中刻畫喜劇.

而Tea Leoni給我的印象是在The Family Man(扭轉奇蹟)中和Nicolas Cage(尼可拉斯凱吉)的對戲, 雖然當年的Nicolas Cage就已經有巨星風範了, 但是當時的Tea Leoni卻也稱職而恰如其份的扮演女主角的角色.

這兩個人配上這1977年的喜劇劇本, 摻入現代好萊塢式的製片方式, 就誕生了這一部會讓人捧腹的笑片.

實話說, 這部片並不符合我對「值得進電影院一看」的電影標準, 但是卻非常符合我當下的心情, 我想笑一笑, 很久沒有不顧慮一切的好好大笑一下了, 這個年, 過的很不舒暢.

對這樣的喜劇要說有什麼影評, 大概就只能說: 華納的爆米花越來越鹹了….

出中國記–我的反動自述

  他是解放軍口中的「反動份子」,他的遭遇,可能是許許多多中國人的縮影。本書記述作者從1949年至2003年的生命歷程,雖說是自傳但更像是史學家眼中的最原始的史料。

  作者講述數十年不斷陷入在中國的「反動」遭遇,呈現了中國大陸1949年以降的荒謬真實。歷經勞改、抄家、批鬥、審問、監禁的屈辱均叫魂般一一扯出。五十年後離開故土,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但他的災難未因此而結束,文字的災難,書寫的救贖,親情友情的損傷和復原,情愛婚姻的炎涼世態和諧謔變奏,政治尿溺,學術泡沬,風風雨雨折騰後,獨有痴念不絕,善緣若續,異域土地上扎了根,愁目渺渺,展望故國的未來。

這本書也是在楊憲宏的節目中聽到介紹, 才感興趣的去購買.

身為一個生長在台灣的台灣人, 對國民黨以往教育的共產黨本質原先並不是相當瞭解, 經過自己一趟上海之旅, 以及在大學時對政治的萌芽期所吸收的資訊構成了我對共產黨, 對極端社會主義的各種觀感.

不可忽略的, 九評共產黨這部文章, 在我的概念中起了一定的影響, 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我眼中已經是一個歇斯底里的集合, 在這個歇斯底里的集合中有著人性所趨的錢和權, 也有著賴以建構的基層老百姓, 雖然說曾經仔細的閱讀過自1949年至今的共產黨歷史, 卻是在一連串的年代人名和事件中遊歷, 而不能深入的體驗身在這種窠臼中的人民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環境.

本書作者康正果, 用了「反者, 動之始也」這句老子的話來破題, 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民運人士或是反抗共產黨的烈士, 而只是單純的追求人生在世所應得的自由罷了, 可悲的是生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 受盡了構陷的迫害和政治不正確的污名所拖累, 彷彿經歷了好幾段人生般的變換身份變換環境, 從康正果變成李春來, 而從李春來變回康正果.

推薦任何一個台灣人去閱讀這本書, 去體會共產黨的本質, 體會共產社會發展至今帶給人類的迫害和威脅, 體會一個受盡磨難的文人如何在這種大環境下自處, 如何真正的走出「中國」, 這個集團歇斯底里的瘋狂社會.

另值得一提的是, 序言中對龐大共犯結構的定義也讓我以往偏激的概念有了些修正, 閱讀的好處, 莫此為甚.

地底三萬呎

「朱少麟在流暢細膩的敘事中,出神入化地創造了一個無國界、無邊境、無始、也無終的動人故事,當翻到最後一頁時,你會發現,必需回到第一頁,從頭接續下 去,可怖的設計!讓人永遠沉浸在故事裡。」
「閱讀【地底三萬呎】的經驗太奇異了,就像是搭乘自由落體一樣,跟著小說情境,高速跌落到一個深沉的世界裡,在那開滿了航手蘭,金縷馨,野谷仙子葵與倒地 銀雪的河谷中,與主角群一起進入生命的深度探索,直到那無人敢逼視的,心靈最底層…..隨著劇情,閱讀者竟然真的有墜毀的錯覺!」
「朱少麟的這本小說,寫出了最荒涼又最美麗的絕境;與她的前作【傷心咖啡店之歌】及【燕子】相同的地方是,再次塑造出了令人動容的故事角色,這些人物,註 定要成為讀者的永恆回憶。」

如果說閱讀傷心咖啡店之歌讓我對朱少麟有了言過其實的觀感, 那麼這本書就是為她平反的一本超乎想像的好作品.

他在這部作品中雖然用上了各種角度各種主述者的手法去跳躍式構築他心中的世界, 但是卻不似其他作品般突兀, 原因也許是他在每個橋段中都很清晰的建構了一個特殊而吸引人的世界「河城」, 並且在各個橋段中或故意或輕描淡寫的留下一些伏筆, 或斧鑿分明的在其他地方補齊, 或隱晦淡去的把懸疑的部分做了完美的說明, 更為突出的是保留下許多和主軸無關的空白給讀者做各自的想像.

不管是辛先生, 紀蘭, 或是神秘的君俠, 甚至是穿插其中的帽人或禿鷹, 都饒富趣味的把沈重的故事描述得相當生動而帶有淡淡的憂傷, 灰暗的河城搭配上開了滿滿河堤的航手蘭正好把作者心中的世界妝點得色彩繽紛而不死氣沈沈.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一個虛幻卻不遙遠, 有別於一般幻想小說的天馬行空中, 進行一趟如自由落體般的旅行. 不同於推理小說的急於知道答案, 也不同於情愛小說的可猜測結局, 反而是讓人期待下一頁中又會帶給讀者怎麼樣的震撼和體驗.

如同我一貫的閱讀性格, 整部小說中最讓我動容的是帽人和禿鷹這兩位河城居民. 帶給我許多的深思和猜想, 這樣堆砌在底層的角色或許才真的是偉大建築的主角吧!

真不愧是被譽為天生吃這行飯的人, 我為我在傷心咖啡店之歌的評論而感到抱歉, 朱少麟的確是台灣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家.

身體健康, 真他X的重要

你有沒有被你/妳的身體拒絕過? 就是那種你腦袋想這麼做, 身體卻完全跟不上的情形? 我有

我不是在台藝之流電視頻道常有的壯陽廣告, 我在說身體健康.

有時想想我的人生倒還坎坷, 身體的病痛不多, 但是為傷所苦倒是不少. 早年為了一個後腦受盡折磨, 最後帶著恐懼躺上手術床, 再恍如重生的踏出醫院.

這次神秘的傷造成我莫名其妙的氣喘發作, 那種使盡全身力氣想吸進一口氣卻怎麼吸也吸不到的感覺, 好像整個胸腔不是自己的一般, 全身因為用力過度而抽慉, 臉色發白, 全身冒汗, 不停的喘著氣, 在醫院中醫師和護士每隔幾分鐘就來看一下你, 似乎你隨時可能會停止呼吸一般.

躺在病床上, 手上插著點滴針, 腦子裡滿滿憂慮著工作, 卻完全無能為力, 每當吃完藥就如同墜入沈睡的深淵, 醒來時得要抓鬧鐘才知道現在到底是什麼時間: 那種分不清楚是下午三點還是凌晨三點的感覺, 真的很爛, 身體完全不受自己掌控, 那種熟悉的痛苦感覺又湧上來.

所以, 人要知道服老, 雖然父母在不言老, 可是總該知道體能已經在下降, 要多運動, 多保養自己.

升級WordPress 2.0

因為有眾多先進們前仆後繼如狼似虎不計毀譽無私奉獻….的相繼更新到WP2.0, 也很大方的寫出自己的升級過程, 讓我更有信心升級上去, 所以花了3分鐘, 升級完成, 多麼空虛啊…:p更新的過程很簡單:

完工.

PipperL的升級過程少了很多步驟, 因為我平常就有Backup Script在跑, 加上這幾天都沒寫新東西, 所以格外的快. 所有的Plugins(其實我只用Wordspew)跟Themes(都是亂改的)都沒問題.

得花一點時間適應這個新的Editor.

感謝名單:

族繁不及備載

愛因斯坦的宇宙

  2005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一百週年,國際物理學界將今年定為「愛因斯坦年」,有一連串的紀念活動,本書在今年出版,格外有意義。作者Michio Kaku是知名的理論物理學者,而且活躍於主持電視科普節目,善於以淺顯活潑、幽默風趣的文字,解釋艱深的科學理論。在本書中,他一方面以有趣的軼事交織出愛因斯坦的生平,二方面以近年來物理學的新發展、新角度,重新看待愛因斯坦的理論,收入諾頓出版社的「偉大發現」(Great Discoveries)系列。

  相對論如今被廣為應用,但最初構思的時後,愛因斯坦只是根據非常簡單的物理現象——加速的火車、下降的電梯、火箭、移動的分針和秒針。的確,震撼全世界的相對論,其實起源於兩幅非常簡單的畫面。第一幅畫面從愛因斯坦十六歲開始,就一直盤踞在他的腦海裡,他老是想著,如果可以跟在一道光線旁邊快速移動,光線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這個想法最後發展成為相對論,以及著名的E= mc2 方程式,解開了星星移動的謎。

  有一天愛因斯坦坐在伯恩專利局的辦公室,身體往椅背靠過去,腦中突然浮起另一個畫面—他問自己,要是剛才不小心摔倒了呢?這個滑稽的畫面,最後發展出時間和空間扭曲的觀念,比牛頓的萬有引力更進一步。這幅畫面也將幫助人類發展出黑洞和大霹靂(Big Bang)理論。

  愛因斯坦至今仍是最受重視,影響力深遠的一位科學家,可惜他的生平和學說常常受到誤解。值得慶幸的是,加來道雄博士具備足夠的學養和能力,能運用日常生活的淺白語言,解釋最精煉的科學概念。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途徑,帶領讀者重新了解愛因斯坦的生平和思維。

不管是不是理工男(好啦, 我承認我對這個名詞有偏見), 誰都聽過愛因斯坦, 誰都聽過E=mc^2, 誰都聽過相對論…但, 大多數人真的知道那些是什麼嗎?

我在車上聽到楊憲宏在廣播中介紹這本書, 因而留下了印象, 所以閒逛網路書店時也買了下來, 看完之後心裡深深的感動, 這是第一次我這麼深入的去瞭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意涵, 也第一次瞭解到為什麼愛因斯坦會這麼執著於他的統一場論, 因為那是追求一種善, 一種美麗的和諧.

雖然已經被推翻的古典物理和古典幾何學依然在我們生活中亙立不搖, 時間空間互換對現實生活來說也是遙不可及, 不過對於愛因斯坦超越他的年代, 看見那隱隱存在的宇宙規律, 還是十分的佩服, 雖然相對論帶來了核能, 帶來了冷戰, 帶來了更多核武恐怖份子, 也帶來了不確定的人類紀元: 誰也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是毀滅世界的核子大戰. 但也因為有了相對論, 我們第一次可以打開一點門縫, 去窺探上帝的世界–縱使那是禁忌的科學.

相對論100年, 在此多餘的再度歌頌一次, 偉大的人類, 偉大的和平主義者, 偉大的科學研究者, 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