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現在, 還是投資未來?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 這個故事我甚至不用解釋或強調真實性, 因為同樣的pattern在這個世界到處在發生.

某A公司是一個新創的IC Design House, 創辦人Peter是個在這方面學有專精又有想法的經營者, 他在辛苦經營了三年終於開始轉虧為盈, 第四年更進一步成長到50人規模的Design House, 同時也開始賺進了第一桶金: 純利1200萬.

員工們都很開心, 辛苦了這些年終於開花結果, 大家都在期待著手上擁有專利與穩定客戶的公司何時會開始增資, 何時開始準備上市上櫃, 當然還有, 這一年的年終獎金會是怎樣呢?

這時候Peter在尾牙上告訴大家, 這1200萬的純利, 他會拿出其中200萬當作額外的獎金, 當台下員工議論紛紛的同時, 他接著說, 他要將其於的1000萬投資在公司的開發, 測試, 及模擬系統上.

當時整間公司嘩然, 一個僅50人, 規模只能堪稱剛起步的公司, 不但短時間內用不到那上億的專業系統, 更不用說一千萬幾乎什麼都買不到. 所以私下討論是不是Peter要中飽私囊, 甚至開始有同事正在觀望年後是不是要跳槽到其他公司去.

第五年, Peter並沒有買進大批系統需要的設備軟硬體, 也沒有在財務報表上提示出這一千萬作為股東配息, 反而是把這一千萬直接現金增資, 並且成立了一個直屬於他的系統團隊. 他高薪挖來了一個曾在德國某S公司擔任過CIO的老外, 並且讓這個老外組織了一個平均年齡僅25歲的Programmer團隊. 這一年公司的業績大幅成長, 原先編制也上漲到接近100人, 而第五年底的財務狀況是純利2800萬 — 不算這個系統團隊的話, 算進這個系統團隊的成本之後, 只獲利了1500萬, 而這一年這個系統團隊沒有任何產出, 所以開始有些人離職了. 而Peter也同時把1500萬的純利抽出1200萬加碼投資這個系統團隊.

第六年時因為流失了一些關鍵人才, 所以人數及營收都沒有大幅成長.

第七年發生了一件事, 國外某H大廠為了他們標下了美國國防部的標案, 下了一筆極大量, 對產品品質及彈性都十分要求的大單給A公司的對手R公司, 而R公司不但跟A公司幾乎同時間成立, 產品線跟客戶群也和A公司相近, 最大的不同是R公司在第五年才損益平衡, 但是第七年時已經是比A公司大兩倍, 準備上櫃的明星公司.

悲劇來了, 由於R公司並沒有建立足夠專業及自動化的開發測試模擬系統上, 因此第一批出貨就慘遭退貨. 這時Peter趕到國外去見H大廠的高層, 然後帶著一疊文件回來.

他在關著房門跟那個神秘又燒錢的系統團隊密集開了一個禮拜的會之後, 員工們看見一車一車的硬體設備被送進公司, 系統團隊的同事們忙近忙出. 兩週後, Peter招開了一個員工大會.

他在員工大會上花了2個小時跟所有工程師解釋系統團隊三年來的成就 — 一套嶄新, 符合他們工作流程, 自行開發的模擬系統, 並且要求所有工程師要在半個月內熟悉這套系統, 因為他們要承接H大廠的超級大單了.

後頭的故事就不用我說了, A公司已經是個數千人的上市公司, 而這位國外高薪聘請回來的CIO, 說服了董事會由A公司100%轉投資另外一家軟體開發公司, 他們的模擬軟體在兩年內拿下那個專有市場的30% marketing share. 業內同質公司業績越好, 越需要他的軟體, A公司就越賺. 同時A公司可以依靠比別家公司更省的成本, 得到更多的大單. 而R公司不但成為他們轉投資軟體公司的客戶, 過了幾年也被A公司併購了. 也就是說Peter用了三年共約四千萬的投入, 省下了接近六千萬的軟體, 而且這是在他剛看到黎明曙光的第四年下的決定 — 盡管他可能在當下都不能肯定他未來需不需要這個系統.

說這個故事, 其實重點是談幾件事情.

  1. 當所有人投資現在, 他們會是現在的贏家. 但能投資未來的人才會是未來的贏家.
  2. 在天還沒亮之前, 任何長遠的投資都像買樂透一般 — 因為你有極大的機率付不出second round的投資, 而你的first round, 就成為捨不得也沒辦法的沉默成本.
  3. 信任你的領導人, 尤其是他曾經帶領著大家打過勝仗
  4. 永遠不要忘記投資自己, 因為那將是最好的回收

其實額外還想藉著這個主題談一件好像不相關的事, 但是我卻想在這選前之夜如以往一樣的呼籲….

那就是, 去投票吧! 投票, 就是對國家未來最好的投資.

  • Post a comment

    Threaded commenting powered by interconnect/it code.